2024福建自考00633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4)

发布日期:2023-12-26 14:57:12 编辑整理:福建省自考网 【字体: 】    【自考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2024福建自考00633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4)


第一章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第一节新闻与信息

一.信息的定义

广义信息是指所有对象在互相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属性。

一般信息是指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狭义信息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在新闻学中)

二.信息的特点

1.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是信息和物质的显著区别)

2.扩缩性。(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压缩也可以扩展)

3.组合性。(个以及两个以上的信息的有机组合,可以产生出新的信息来)

当接收到外界的新信息时,把新的信息和原先贮存的信息结合起来,从而产生新的信息(新的认识,新的观点)

4.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

5.相对性(人们通常只能注意到一部分信息,所注意到的信息又和接收者的内在需求有关)

三.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

1.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

2.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

新的要求和特色:

1.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

2.加强深度报道

3.加强新闻的综合评述

4.加强全方位报道

第二节新闻与宣传

一.宣传和新闻

新闻的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

1.出发点不同

宣传的出发点是处于宣传者自身的需要,他们把一定的观念传播出去,让受众了解,理解,接受,从而争取受众的信任和支持。而新闻的出发点是出于受众的需要。宣传活动是宣传者出于自身的生存、发展的需要去追逐受众;新闻活动却是受众出于自身的生存、发展的需要而追逐信息。

2.归宿点不同

宣传者传播一定的观念,其最终目的,是要人们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而新闻发布者(如果他们没有宣传意图的话)发布新闻,除了以新闻谋利外,对新闻本身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任凭新闻接受者自己去分析,判断,作出决策。

3.传播的方式不同

在一张报纸上,绝不可能重复刊登内容一样的一条信息。但是宣传却常常需要重复,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商品广告,为了加深人们的印象,利于人们了解和理解,往往用同一形式或不同形式向人们重复宣传一种观念。

4.传播的要求不同

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

而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观点要求正确、鲜明;材料要求真实,典型,能够恰到好处地说明观点的正确。在宣传上,凡是能够证实观点的所有材料,只要是真实的、典型的都可以用,不管是新近的还是历史的,是新鲜的还是人们所熟知的,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

复合现象:即媒介的所有者(包括私人、集团、阶级、政党)或新闻工作者自身出于某种目的,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新闻报道宣传一定的思想、观念、表达自己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和评价。必须强调的是:当人们把新闻与宣传结合在一起或者利用新闻作宣传时,一定要尊重新闻传播信息的基本要求,不能把新闻当作宣传品----只有宣传味,没有新闻味。

二.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

宣传作为一种传播过程,共由7个环节组成:宣传者——谁来宣传(who)被宣传者——向谁作宣传(whom)宣传内容——宣传什么(what)宣传场合——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什么样的地方作宣传(where)宣传时机——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时机作宣传(when)宣传动机——为什么要作宣传、要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的(why)宣传方法——怎样宣传(how)————6W1H

一.宣传者

宣传者不但是宣传活动的组织者,是一切宣传的信源,而且宣传者的自身形象是决定宣传成败的重要因素。宣传者自身形象主要是指宣传者在受众心目中的信任度。

二.宣传对象

宣传对象是宣传效果的承担者,也是宣传效果的最终鉴定者。

三.宣传内容

在宣传效益中,起最后决定性作用的是宣传内容:包括:宣传者是宣传真理还是宣传谬误?宣传者是提供真实材料、向受众讲真话,还是弄虚作假?宣传内容是维护人民权益还是损害人民利益?

四.宣传场合

从宏观的社会背景来说,有封闭环境和开放环境。在封闭环境下,信息渠道单一,外界的干扰小,没有竞争性的或敌对性的信息、观点、宣传就容易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开放的环境下,信息渠道多样,各种各样竞争性的或敌对性的信息、观点都设法争取受众,受众的思想比较复杂,宣传要取得预期的效果会比较困难。从围观角度来看,在不同的场合下,有不同的宣传气氛,受众就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和心理定势,同一内容的宣传所取得的效果也大相径庭。

五.宣传时机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宣传的需求是不同的,宣传效益也不同。从大的方面看,有局势相对平稳和局势比较动荡的时期。在局势动荡时期,各种新情况每日每时出现,社会问题错综复杂,发展趋势捉摸不定,人们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急于寻求各种解决问题的答案,澄清各种疑虑。这样,宣传对于受众有很大的吸引力。相对之下,在局势平稳时期,政治的透明度高,人们对前途充满信心,强化宣传是最易被人们所接受的。

六.宣传动机

宣传要取得成功,动机必须纯正,那就是要为人民利益而宣传。为小团体的利益而损害广大群众利益,或为个人自私的目的进行宣传,那必然口是心非,文过饰非,这样的宣传终究要失败。

七.宣传方法

任何宣传都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途径,采用一定的手段、技巧。问题在于宣传者是否运用得当、运用的巧妙。

第三节新闻与舆论

一.舆论的定义和特点

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舆论作为公众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特的个性:

1.公开性

从分散的个人意见到成为群体性的公众意见必须经过公开的社会讨论和交流,而已经形成的公众意见要发挥意见影响力,必须面向社会公开传播,作为民意的显示,实现舆论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直接或间接干预。也就是说,舆论是在公开讨论中形成的,又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而且需要强调的是自始至终,它都是在社会公共领域内产生并发挥作用的。

2.公共性

这种公共性的具体体现就是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要吸引公众参与,形成广泛的社会讨论,最终整合成一致意见,这一意见指向的事物必须具备公共性,即利益上对公众而言的切近性,或者说涉及公共利益。

即使是某个偶发的突然事件,能够引发大面积的强有力的社会舆论,也必是因为事件的原因、过程、结果、影响、实质等构成要素中,蕴含某种或涉及公众人物,或关系公益等触及公共领域生活的因子,具备了公共性,契合了公众关心公共事务的内在心理。

3.急迫性

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舆论的急迫性。

公众意见的指向是特定的公共事务。只有现实的带迫切性的问题才能引发舆论,不但如此,公众形成舆论的目的就在于让问题的解决、事件的进展能尽量、尽快(甚至立杆见影)顺乎公众的共同的现实意愿,合乎公众利益,在这一点上,舆论的现实功利性表现的淋漓精致。

指向与目标的现实迫切感决定了舆论的社会急迫性。

4.广泛性

舆论的广泛性是指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

舆论是现实的,功利的、急切的,它随着各种各样问题、现象、事件的产生而产生,又随着它们的消失而消失。

这种存在和影响的广泛,原因主要在于舆论主题公众聚合的随机和多元舆论,以及意见指向的涵盖范围的广阔。随着地域的不同,相对多数的公众范围也不同。

5.评价性

舆论是一种意见,它不是一般的客观陈述,而是对事物(包括社会人物,事件,问题及其方方面面的社会联系等)作出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也就是具备了一种评价性。

二.舆论的社会功能

舆论作为公开的社会评价,它所实现的社会功能是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公众意见直接或间接干预社会生活,这是由其“民意表达和民众力量的显示”的本质特性所规定的。

人是社会的产物,每个人都生活在广泛的社会联系中,一旦被社会孤立将很难立足。

舆论是公众针对特定公共事务的一致意见(态度),其目的就是要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我们可以认为舆论的主要功能是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既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它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一。

舆论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舆论针对公共事务。在一个社会中,国家权力是最重要、最大的公共权利。它成为舆论监督和制约的最主要对象。

这种控制又体现在对国家和政府决策过程,决策施行结果和相关决策执行人物的监督这三个方面。

现代社会的舆论制约可以表现为监督决策过程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程度,监督决策过程是否符合既定的法律和规范等,但最主要的是监督决策目的的朝向是否在于维护公众的共同利益,因为公益是舆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最终的目标。

决策者朝着维护工种利益方向努力,按此原则产生,但它是否最终维护了利益,还要看决策的执行和执行后的结果。从维护公众利益出发,舆论对此也要施行有效的制约:实践过程遵从国家既定的法律和制度,没有伤害公民正当的权益,实践结果也确实维护或促进了社会公益,那么证明是正确的决策,社会舆论给予及时的肯定和促进;如果实践与决策初衷相左,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为害公益的现象,或从执行结果看,与实际期望存在一定距离,甚至完全相反,舆论则及时发出警告或呼吁。引起决策部门和执行部门的重视,同时给其施加强大的社会压力,促使其及时修订、完善相应的政策,或者中止政策措施的执行、更改或重新制定政策,纠正决策失误,弥补错误决策造成的损失。

舆论的决策监督和制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不仅指向决策内容和执行过程、结果,也同样指向决策参与,执行的主体——决策者和决策执行者,主要是对国家公务人员行为的限制和约束,促使其在合法的范围内,在维护公众利益前提下制定和执行政策、措施,正当地、规范地行使权利,履行责任。

2.对公众行为的鼓舞和约束

鼓舞公众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公的行为的发生。公众成员多次同类事件的舆论肯定中得到鼓励,更加认同这一道德规范,更自发地模仿、重复,从而不断强化和维护了这种公德。处于公众的心理压力,多数情况下,人们都会服从舆论意见,修正自身行为。这是舆论以压力形式表现出的对社会成员行动的限定作用之一。

鼓舞公众成员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和制止公众成员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从综合评论对公共决策和公众成员个人行为两方面的监控作用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的整体维系和稳定,健康发展的舆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千人之诺诺,不及一人之谔谔”

这时舆论就可能代表错误倾向,甚至扼杀真理。

舆论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公众舆论中发现和无穷错误直接混杂在一起”大多数时候它是促进历史进步的催化剂,但有时它也扮演过不光彩的绊脚石的角色。换言之,舆论的作用是正负双向的,它的质量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存在高低之分,好坏之别。

三.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的关系

1.反映并代表舆论

分散的个人意见要公开表达、参与大范围的社会讨论,最终形成一致意见也要公开表达才能作用于社会,成为具有实际意义的公众意见。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

在现代社会中,新闻媒介鉴于其最直接、最经常、最普遍地反映公众意见的舆论表达作用,逐步从单纯的表达渠道,“晋升”到公众代言人、民意代表的地位,作为“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工具”,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拟态公众”

2.引发舆论

我们对外界信息重要的程度的判定也主要依据新闻媒介判定道德顺序,人们生活在由新闻媒介提供的源源不断的信息流中。

新闻界也不能经常成功地告诉热门持什么观点,但它能极其成功地告诉读者应该考虑些什么问题。这种理论认为新闻媒介报道外界信息是经过仔细筛选与过滤的,并采用种种手段把新闻媒介报道外界信息是经过仔细筛选与过滤的,并采用种种手段把媒介认为重要的信息加以凸显,使之成为公众焦点,甚至进而引发公众舆论。

3.引导舆论

新闻媒介的主要功能在于向社会公众提供大量准确、及时的信息,供人们了解外界变化,以为决策参考和行动依据。

事实上,现代新闻媒介很多情况下已经上升成为舆论的积极引导者。这种引导地位主要体现在两点:

1.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现代人已日益浸润在媒介信息的汪洋大海中,人们眼中的现实,是媒介有意无意因造出来的媒介现实,是媒介拟态环境。

2.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新闻媒介的确与舆论紧密相关。它反映、代表舆论,引发舆论,必要时主动引导舆论的方向。

本文标签:福建自考 文学类 2024福建自考00633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4)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fujianzikao.com

本文地址:http://www.fujianzikao.com/wxl589/39795.html

《福建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福建自考便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