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自考00031心理学重点笔记(3)

发布日期:2023-10-23 14:09:54 编辑整理:福建省自考网 【字体: 】    【自考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2023自考00031心理学重点笔记(3)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单选]人的感觉根据它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远距离感觉、近距离感觉以及内部感觉。

[单选]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收集信息。

[单选]能够把外界刺激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即将感觉器官接受的各种适宜刺激能量转换为生物电能的器官是感受器。

[单选]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称为最小可觉差。

[单选]颜色视觉具有三种属性:色调、饱和度和亮度。

[单选]在人的视觉机制中,真正的感光机构是视网膜。

[单选]视网膜由多层神经细胞组成,锥体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中心。

[单选]根据负后像原理,在注视任何一种颜色后,你都会在白色背景上看到一个与它的相反颜色出现。

[单选]人们对堕的适应,是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单选]混合音的复合程序与组成形式构成声音的质量特征,称音色。

[单选]能够区分发自不同声源的同一个音高的主要依据是童鱼。

[单选]个体对较大一部分声音丧失听觉叫做音岛。

[单选]两个声音同时到达耳朵相混合时,如果两个强度大致相同,频率相差较大,就会产生混合音。

[单选]听觉的主要器官是内耳。

[单选]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特性,可把知觉分成:视知觉、听知觉、触摸知觉和嗅知觉。

[单选]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以处理并作出解释或判断的组织加工过程是知觉的理解性。

[单选]在一定范围内,人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的映像不变的特性,这是知觉的恒常性。

[单选]属于知觉恒常性的项目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单选]双眼视差是知觉深度的重要线索。

[单选]指出引起人们产生深度知觉的属于客观刺激方面的视野中的高度线索。

[单选]人们对时间知觉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和对时间的预测。

[单选]形成人的时间知觉的主要线索: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借助计时工具。

[名解]感觉是指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名解]超感知觉是指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觉器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

[名解]心理物理学是指研究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关系的科学。

[名解]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名解]感觉阈限是指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名解]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名解]韦伯定律是指描述觉察刺激的微弱变化所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之间的关系的规律。这一规律最早由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称为韦伯定律。韦伯定律指出,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个固定比例对不同感觉是不同的。

[名解]费希纳定律是指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在韦伯定律基础上提出的描述刺激量与心理经验之间关系的规律。费希纳指出,由于最小可觉差(jnd)是对刺激量的一个最小变化的觉察量,那么就可以用它作为测量知觉经验变化的单位。当刺激量越大时,产生一个jnd所需要的变化量越大,也可以解释为在物理量不断增加时,心理量的变化逐渐减慢。当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

[名解]明适应又称光适应。指由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种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明适应。

[名解]暗适应是指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看不见周围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

[名解]视觉色素的漂白是指人眼接受光线后,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内的一种光化学物质——视黄醛完全脱离视蛋白,发生漂白过程。

[名解]三原色理论由杨和黑尔姆兹提出,也称杨一黑理论。他们认为,任何颜色都能由三种波长的纯光混合而产生。人具有三种不同形态的锥体细胞,它们分别对红、绿、蓝三种原色最为敏感。以不同比例混合这三种颜色,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颜色。这种理论已有很

多证据,但对视觉现象不能做出很好的解释。

[名解]视觉现象分为正后像与负后像。当光刺激终止对感受器官的作用后,它所引起的视觉并不立即消失,它会出现一个短暂的驻留,称为正后像;在注视任何一种颜色后,都会在白色背景上看到一个与它相反的颜色出现,这种现象称为负后像。

[名解]拮抗由黑林提出。他认为人眼对光反应的视觉基本单元是成对组织的,有红、绿、黄、蓝四种原色,加上黑与白共成三对,在光波影响下起作用。每一对的两个要素如红与绿、黄与蓝,其作用相反,具有拈抗作用,表现是当其中一个停止作用后,另一个就激活。

[名解]拍童是指两个声音同时到达耳朵相混合时,如果两个声音强度相差不大,频率也很接近,则会听到以两个声音频率的差数为频率的声音起伏现象,叫做拍音。

[名解]声音的掩蔽是指两个声音同时到达耳朵相混合时,如果两个声音强度相差较大,则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较强的声音,这种现象叫做声音的掩蔽。

[名解]知堂是指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与解释。

[名解]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情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

(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名解]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名解]近因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名解]晕轮效应指人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也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名解]社会刻板效应指人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社会刻板效应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它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先人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偏差。

[简答]听觉理论中的位置学说:

位置学说也称行波学说,是由生理学家贝克西提出的。他发现是位于基底膜上的不同部位的毛细胞对不同的特定频率发生最大反应,基底膜上接近卵圆窗部位的毛细胞反应高频声音,越是远端部分的毛细胞越对于频率低的声音发生反应,并且把该频率的信号传给听神经。听神经中每个神经细胞都对一个特定的频率最敏感,因此通过听神经中不同神经细胞的激活,人就听到了不同音高的声音。位置学说能够解释大多数声音的听觉现象,但对低频声音,是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毛细胞的。因此对于声音如何编码还不能做出圆满的解释。



本文标签:福建自考 医学类 2023自考00031心理学重点笔记(3)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fujianzikao.com

本文地址:http://www.fujianzikao.com/lkl984/39432.html

《福建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福建自考便捷服务